世界环境日,我们采访了一位在微生物合成脂质营养素领域建树颇丰、并在促进清洁、可持续发展成果技术转化道路上奋力狂飙的另类科学家——姚建铭。
姚建铭,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生物能源与生物工程研究团队负责人,德国马普协会分子植物生理所高级访问学者。曾挂职合肥市副市长,现兼任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北育成中心生物技术工程化中心主任、湖北省生物合成营养化学品工程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
姚建铭研究员及其领导的研究团队坚持科技成果产业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科研工作。其主持和参与了国家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计划,探明离子束应用技术在微生物育种的机制和研究方法,并成功诱变筛选出高产维生素C和花生四烯酸的高产菌种;承担了多项国家863计划课题、中科院支撑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行动计划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省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由于姚建铭在技术转移转化中的工作成绩斐然,曾获安徽省“省院共建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一等奖、中科院优秀科技副职团队奖、安徽省青年科技奖、全国市(县、区)科技进步工作先进个人、安徽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奖、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等奖项和荣誉,并入选2010年“合肥十大新闻人物”、2012年武汉东湖高新区“3551光谷人才计划”。
问:提到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就不得不提蜚声世界、光芒万丈的人造小太阳托卡马克,姚老师您能介绍一下这个神秘的东西吗?
答:你说的这个项目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东方超环(EAST)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是为更加深入探索核聚变能源的相关工程和物理问题,于1997年6月被中央科技领导小组批准的国家大科学工程,由我所万元熙院士主持建设,2006年1月完成预总装, 2007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
我们知道,目前地球上已探明的可用化石能源只够人类再使用200至300年。但是太阳却似乎能够释放无穷尽的能量,就是因为其不断的核聚变反应。氢的同位素氚(chuan)和氘(dao)在高温下也能够发生的聚变反应。氘广泛地分布在水中,每一升水中约含有30毫克氘,通过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油的热能,如果未来能建成一座1000兆瓦的核聚变电站,每年只需要从海水中提取304公斤就可以了。地球上仅在海水中就含有的45万亿吨氘,照此计算,足够人类使用上百亿年,这种聚变只有短期辐射性,因此,既是无限的,又是清洁的一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
托卡马克其实是一个“约束核聚变能”的环形磁容器,造成一个磁场,使所有的带电离子只能沿着磁力线前进,而不会“逃离”,像一个“磁笼”,在这种装置上,已经可以把氘、氚等聚变燃料加热到4亿到5亿度的高温区,然后在高温下发生大量的聚变反应,从而提供类似太阳的能源输出。目前,世界各国不同的托卡马克装置实现的数据已经证实开发核聚变能的科学是可行性的。
准确的说,目前我们的装置还不是人造小太阳,而是为未来建造人造小太阳进行实验,但其终极目的就是要开发利用核聚变能,为人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清洁的新能源。
问:您主要研究方向是离子束微生物诱变育种及发酵工程技术似乎跟托卡马克不搭界?
答:以前,很多的营养素要么通过化学合成、要么通过自然资源提取,前者可能会由环境污染的后遗症、后者可能会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而采用微生物合成技术就会很好地规避这一方面的问题。
离子束微生物诱变育种是在助力微生物合成技术的发展,这个诱变技术是我们在托卡马克研究过程中对等离子体原理、特性的再认知和跨界应用工程化转化。它利用离子束微生物可以有靶向地加速微生物的基因显现表达,显著提高微生物菌种改良、选育效率,使原来很多不能利用生物合成技术实现高效工业化生产的物质如ARA、DHA等都实现了产业化。所以离子束微生物诱变育种也是一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延伸,与托卡马克在促进人类清洁、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是一致的。
问:我注意到您多次提到“清洁、可持续发展”?
答:是的,不管是我做的离子束微生物诱变育种及发酵工程技术、循环经济技术,还是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其实都是从清洁、可持续发展这个角度出发,虽然方式、方法不同,但殊途同归嘛。比如,循环经济技术这一块,我们关注的的是餐厨废弃物能源化处置技术,做成生物柴油、生物质原料;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主要承担聚变能源及新能源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应用、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发展目标是建立国家级的未来战略能源示范中心(国家级科研院所),建成国际一流的新能源研究基地,建成中国磁约束聚变能技术研发基地。
问:你现在任职中科院湖北育成中心生物技术工程化中心主任似乎与传统的科学研究有些另类?
答:这里有个误解,你们将我定位为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其实我个人一直将自己定位为科技工作者,将科学家的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科技工作者,所以我有一部分的时间在做科研,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在做科技转化的工作。
在2016年的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必须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科研成果如不能转化为实际应用那只能是理论、是知识,而不是生产力、不是效益。所以科学研究和科技转化是相辅相成的。
这几年,中科院加大了科技转化的力度,刚好我在这方面有些经验,又同武汉的武汉烯王公司在高产花生四烯酸菌种技术产业化上有成功的合作,所以当中科院与湖北政府部门合作成立中科院湖北育成中心生物技术工程化中心的时候,就选择了我来牵头。
问:最后一个问题,今天是世界环境日,你能不能就此发表一点寄语?
答:好的。我个人以为关注环境、保护环境,坚持清洁、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方式已经是人类不可更改的选择,发展生物合成技术与这个方向是一致的、大有前途。我和我的同事将会在生物合成技术的转化上更加努力,依托湖北育成中心生物技术工程化中心这个平台,为科技工作者和企业牵线搭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研工作,坚持市场检验作为科技成果价值的判断标准,促进实现“经营市场化、管理企业化、服务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我也相信,在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生物合成营养素这个产业会越做越强、越来越大。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R1TbeAFrdc_FMbwlZES9VQ (转载自营养君)